應微大一曾芝文0922940

阿米巴原蟲為原生生物,為真核單細胞的型態。通常在原生生物的分類中分為四綱,分別是孢子蟲綱、變形蟲綱、鞭毛蟲綱和纖毛蟲綱。而阿米巴原蟲為變形蟲綱(肉足綱或根足蟲綱)的一員。大多數變形蟲綱的的原生動物,在惡劣環境時,會轉變為囊體以利生存。所以其生活史為囊體→活動體→囊體,一直不斷的循環下去。且多為自營性生物,少數才會使人致病。阿米巴原蟲依照外形、核的型態及囊體的大小和形狀,大致上可分為四類:I﹒致病性阿米巴(pathogenic amoeba)。II﹒共生性或非致病性阿米巴(commensal or non-pathogenic amoeba)。III﹒致病性自由營生生阿米巴(pathogenic free-living amoeba)。IV﹒嗜糞性阿米巴(coprozoic amoeba)。以下介紹幾種常見的阿米巴原蟲:

l 痢疾阿米巴(Entamaeba histolytuca)

A﹒生活史

痢疾阿米巴為寄生腸道的寄生蟲,動物宿主為猴子、狗、豬等,但主要寄生人體身上。以人來說,通常經口感染,之後囊體到小腸中,釋放出活動體在腸內繁殖,產生更多的活動體及囊體。囊體隨後會經糞便排出體外,經由食物或水傳染給他人,而活動體會很快的死亡。有時會經由性行為引起表皮阿米巴症。

B﹒傳染途徑及臨床發現

痢疾阿米巴的囊體與活動體一起被排出體外,此時只有具抵抗力的囊體可以存活。人類若誤食了被汙染的的飲水或食物,就會被感染,動物也有可能被感染,但是主要以人與人之間的感染為主。此時若感染劑量小,而宿主的免疫力正常的話,多數為無症狀感染,但是蟲體的囊體卻會持續的從宿主的糞便中排出,成為主要的傳染源,此種病例佔85~95﹪。有時卻會引起症狀,此時活動體侵犯結腸上皮細胞,分泌酵素溶解細胞,以受損微血管滲出之紅血球為食,雖然腸道只見到小孔,其內部黏膜、肌肉及漿膜層卻已經被侵蝕的相當深,如同錐瓶狀的傷口。依感染部位的不同可分為:

1. 腸道阿米巴症(intestinal amoebiasis):

a﹒痢疾:症狀為腹痛、腹瀉、便中帶血及黏液(故有赤痢之稱),若潰瘍發生於直腸或其附近,則會有裡急後重之現象。

b﹒非痢疾性大腸炎:腹痛、腹瀉、寒熱及嘔吐。

c﹒阿米巴性腫瘤(amoedoma):症狀為在大腸壁上有細胞增生,以X光檢查易誤診為癌症腫瘤。

d﹒阿米巴性闌尾炎:阿米巴入侵闌尾、盲腸造成的併發症狀。

2. 腸道外阿米巴症(extra-intestinal amoebiasis):少數感染者可能引起腸道外阿米巴症,活動體經血行散佈,造成其他器官的傷害及特別的病變。

a﹒肝:入侵肝後有兩種症狀,一種為急性但不化膿,一種為肝膿傷(liver abscess)。後者以發生於肝右葉為多,形成很多磚紅色的膿,但找不到阿米巴原蟲的營養體,必需要在膿腫四周未被破壞的組織切片中才找得到。佔有症病患的5﹪。

b﹒肺:約佔有症狀病患的0.25﹪

c﹒其他器官:例如腦、脾、皮膚等。

C﹒實驗檢查:

a﹒糞便檢查:至少取兩次新鮮糞便,以顯微鏡檢查有運動力的活動體或帶四個核的囊體。

b﹒血清抗體檢查:以間接血球凝集試驗或螢光抗體法或酵素免疫分析法測專一性抗體,是診斷侵襲性阿米巴症的最佳方法,也是在高感染地區診斷感染的快速有效方法,尤其是對無症狀感染之診斷。

c﹒組織切片:以螢光抗體染色,檢查活動體。

D﹒診斷、治療與預防

取慢性患者的排泄物經染色後,可找到囊體,而在急性患者的排泄物中則可以找到營養體,組織病變可用切片檢查(biopsy)。當感染少時,可取糞便或膿中的蟲體進行培養,增加檢查的準確度。另外,直腸鏡、血清學、超音波等檢查均可作為診斷。阿米巴的傳染途徑是由被污染的飲水和食物及不潔的手,由口進入腸道,而感染的型態為囊體。男同性戀者有感染偏高的現象,可列入性接觸寄生蟲病。有症狀以metronidazole來治療,無症狀則以iodoquinol治療。預防之道首重良好的衛生習慣,並且避免食用生食或生水,對無症狀的病患採取適當的治療及管制。

l 大腸阿米巴(Entamoeba coli)

囊體直徑約為10~33μm,成熟時有8個核,平常1~8個,極少數會有16個核。核很大,核微粒(karyosome)偏在一邊。營養體比痢疾阿米巴大,約直徑15~50μm,不吞噬紅血球,活動時也不如痢疾阿米巴多變化,行動較遲緩。內質較大,外質為薄薄一層。

l 齒齦阿米巴(Entamoeba gingivalis)

為共生性阿米巴之一,沒有囊體,為直接接觸或飛沫傳染。營養體約5~35μm,與痢疾阿米巴相似,唯採樣部位不同。有時吞噬紅血球,多存在於發炎齒齦或扁桃腺。

l 微小阿米巴(Entamoeba nana)

囊體成圓形或橢圓形,直徑約5~14μm,含1~4個核。營養體直徑約6~15μm,活動緩慢,極少數人感染會引起腹瀉,所以其治病性仍有待證實。

l 自由營生性阿米巴

如Naegleria及Acanthamoeba,常見於受污染的湖泊、溪水及其他水環境裡。在水中游泳時,Naegleria可經鼻腔進入人體,侵襲鼻黏膜後侵入腦部,引起原發性阿米巴腦膜腦炎,有可能會在4、5天內致死。Acanthamoeba(棘阿米巴)則可引起慢性肉芽腫性阿米巴腦炎,可感染受傷眼睛或經由污染的隱形眼鏡(受污染的清潔液)引起角膜炎,使角膜潰爛,眼痛。

參考資料:

微生物學/郭雅音、謝素娥、羅雪霞/藝軒出版社

簡明微生物/詹前朕編著,王貴譽總校閱/華杏出版股份有限公司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k3asnxery 的頭像
    k3asnxery

    柳橙書宅

    k3asnxe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